古代皇帝去世后,灵柩为何要停放几个月才下葬?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古时人们将社会礼节风俗归纳为简单易明的“五礼”,也就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其中,“凶礼”主要涉及的就是与丧葬之事的相关的一众习俗。

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天子的殡葬丧仪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

《礼记·王制》中就有明确规定,称“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这里的“殡”指的就是停柩不葬,“七月而葬”则是指天子去世后需要停灵满七个月方可安葬。

那么,为什么皇帝去世之后要进行停棺殡仪的流程呢?

而且殡期的时间长短也不成定数,少者停棺数日,多者则长达数年,停棺时间又是否存在什么说法?

在古时各项技术都不发达的环境下,古人们又是如何保证死者的尸身不腐呢?

殓后停柩,俟其生也
以《旧唐书》中有过对唐高宗丧葬之仪的简单概述为例。

《旧唐书·高宗纪》中称,高宗皇帝于永淳二年十二月驾崩,遗诏令太子即位于灵前,七日而殡。在文明元年的八月,高宗皇帝方才葬于乾陵。

也就是说,高宗皇帝约莫停灵了近八个月的时间,而关于皇帝“停柩不葬”的原因,近代也多有学者进行研究考察,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原因便是确定死者确实气绝,以避免误断。

这个原因听起来似乎荒谬,但确实是有史可考的。

因为古时缺乏各类医疗辅助设备,确诊断病也多是要依靠医者的“望闻问切”。

但纯人力的诊断难免会有误差存在,有时病者可能仍然一息尚存,但由于心跳呼吸极弱,极有可能被误诊为没有生机,继而被草草下葬断送性命。

扁鹊问诊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春秋时期神医扁鹊问诊虢国太子的典故,便是最好的印证。

话说扁鹊在游历至虢国境内时,听闻该国的太子在凌晨时分突然暴毙。

正所谓医者仁心,扁鹊觉得正值青年的男子骤然暴毙属实蹊跷,担心其中另有原因,或是尚有救治可能性也未可知,因此专程扣响了宫殿大门,要求见太子一面。

尽管虢国皇宫内的一众人等都觉得扁鹊所说都是无稽之谈,但皇帝爱子心切,也应允了扁鹊这一请求。

扁鹊看诊之后,以银针刺入虢国太子的三阳五会之穴,太子果然渐渐苏醒。待太子逐渐好转之后,扁鹊方才将其中缘由告诉了周围众人。

原来,虢国太子所患的是类似于“脑卒中”一类的突发病症,病人往往于凌晨时分突然昏厥,呼吸断断续续,极为微弱,一不注意就极其容易诊断为病人已逝。但如果抢救及时,却还有转圜余地的。

有扁鹊“起死回生”的病例在前,后人在确定死者是否真的气绝身亡时也变得愈发谨慎。都主张需要停灵等待一段时间后,方可进行后续的丧葬事宜。

而这一做法在《礼记》“问丧”篇中也得到了印证,书中有云“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

也就是在死者亡故后,需要等待数日,确定死者确实没有复生的可能性后,才可以行后续的送终之礼。

治丧环节中的“招魂”一礼,也是出于这一目的。

郑玄曾经对《礼记》进行批注道:“气绝则哭,哭而复,复而不苏,可以为死事。”

因为旧时人们认为,死者没有呼吸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死亡,只有在进行过招魂礼之后仍然不能转醒,才说明亡者已经真正的逝去。

而对待一国之君的亡故则更是慎之又慎。

君王作为一国之本,帝王崩逝,动辄便会引发朝政的动乱。因此,皇帝在葬入帝陵之前自然更需要停灵等待,以防意外陡生。

这便是古时皇帝死后停灵几日的缘由之一。

营造山陵,攒宫停灵
当然,确定死者是否毫无生机只是帝王停棺的一方面原因,单纯这一层面的原因是不需要停柩数月或是数年之久的。

另外一重要原因则是营造帝陵之需。

我国古代向来有“事死如生”的说法。皇帝作为九五之尊,不仅生前要尊享各种荣华富贵,死后的陵寝也要讲究一个恢弘大气。

战国时期的赵肃侯便有“十五年起寿陵”的说法,秦始皇陵更是征集了七十余万的人力,工程耗时近四十年,直到秦始皇临死之时也尚未完工。

由此可见,修建皇陵这样的浩大工程,极有可能直到皇帝崩逝也尚未完工,那么在帝王陵寝修建完成之前,皇帝的棺柩自然不能随意下葬,需要停棺等待了。

尤其在宋朝时候,官吏都是在皇帝死后才开始着手择址营造山陵的工程。

那么在山陵墓地营造好之前,皇帝的灵柩只能暂且安放在宫中了,这就是重要的“掩攒宫”仪程。

宋朝时,通常把皇帝灵柩暂时停置的地方称为“攒宫”,在攒宫外面需要用木料围成小屋的形状,再在木料上涂上厚厚的一层白泥,用来表示暂时已经安葬,只需要等待陵寝修建完成后正式下葬。

而修建皇陵,则更非一日之功。

文书有记载,帝王陵墓一般要向下挖掘一百四十五尺深,抵达这一深度后方可建造,这样兴建的陵墓才谓之“吉”。

宋代的《重校地理新书》里也提到,古代帝王的陵墓都要入地深达九十尺,梓棺下达三龟九龙,大吉。

仅深度这一项,就可以看出帝王陵寝建造规格之严谨。

因此,恪守诸多仪制要求建造出来的陵寝自然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人力,陵寝建造的工期也就长短难定。

也是鉴于此,皇帝死后停柩的时间也或长或短,但等待帝陵建造完成确实也成为了古时皇帝崩逝后停柩的另一重原因。

择定吉日,哭临哀礼
学者推测古时皇帝停柩数月的第三个原因,就是需要卜定吉凶,因此才耗时良久。

要知道,古人死后丧葬的时日都是有讲究的,所谓“三虞者,始虞用柔日,再虞用柔日,后虞该用刚日。”这里的“虞”指的就是丧祭。

随后,刚柔之分逐渐被天干地支所指代的男女葬日所替代,《日书》中就有详细的描写,称男子下葬,需要择定子日、卯日、巳日、酉日或是戌日,而女子下葬,则要选取午日、未日、申日、丑日、亥日和辰日。

信奉风水吉凶之说的古人认为男子尤其是帝王,需要在“男日”下葬,这样才吉利,否则就会发生祸殃。

而考察汉代各个皇帝下葬的时间可以发现,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五月丙寅,葬于长陵,汉惠帝九月辛丑葬安陵……

也就是说,自汉高祖起,多位帝王都是选择在“男日”下葬,遵从祖制,也祈求大吉。

而唐朝帝王的殡葬日期则更加信奉“魁、罡日百事宜避”,尤其在唐代宗到唐德宗年间,对殡日的选取尤为考究。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能够选定吉日,既能告慰亡者魂灵,又能绵延王族福泽,历朝帝王对下葬的时间都极其重视,为了能够择定良日,停柩等待自然也顺理成章了。

至于另一层面的原因则是便于臣民行哀礼。

皇帝贵为天子,一旦去世往往是举国哀悼,,通常在皇帝驾崩后的一定时期内,全国上下都需要禁止娱乐宴饮,皇亲国戚更是要严格服素缟,禁婚嫁。

除此之外,朝内大臣和宗亲贵戚们还需要进宫哭吊,也就是“临礼”,临礼可谓是贯穿了丧葬典礼的全过程。

一般来说,皇帝去世之后,从闻丧到小祥期间,文武百官每天都要两次前往宫内哭悼皇帝,从小祥之后,就减为每天早上哭临一次,以尽哀情。

宋史中就有记载,宋徽宗逝世后,“文武百僚朝晡临于行宫。自闻丧至小祥,百官朝晡临;自小祥至禪祭,朝一临。”

当然,也有些皇帝会采取比较特殊的“逢七入临”的临礼方式。

也就是从皇帝崩逝之日起,到第七天、第十四天等七的倍数时日,群臣都需要入宫哭吊皇帝,直到满四十九天为止。

除了朝中臣子哭祭之外,皇帝去世后也有外邦前来吊丧的情形出现,这样的“丧葬外交”最为典型。

宋真宗去世后,契丹国王便派遣使者专程来到宋真宗的灵前代为祭拜。

因此,为了便于天下臣民观瞻天子遗容,施行哭吊祭拜等礼仪,皇帝的停柩待葬也就显得格外有必要。

掌冰防腐,退避蚁虫
古时皇帝的殡期一般都要持续几个月之久,唐玄宗停柩约一年十一个月左右,唐肃宗停柩约为十一个月,就连向来以崇尚节俭著称的唐太宗,也殡期停柩三个月。

那么在技术设备都欠发达的古代,要如何保证皇帝的尸身不腐呢?

如若皇帝崩逝的时候时值盛夏,如何确保遗体的干净整洁,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另一大难题。

而古人也想出了诸多办法来防止尸体腐烂。

《周礼》中就曾提到过,说“凌人掌冰”。

也就是说,在逢有国君逝世一类的大丧之时,一般会设置“凌官”一职,专司供应冰块来保护尸身不腐的工作。

古时冰块难得,一般的官员庶人是没有资格享用冰块的,而用冰块维持尸体遗容就成为了皇帝的尊享。

除此之外,治丧之礼还有其他的一系列流程,也可以起到很好地保护尸体防止腐烂的目的,比如“沐浴”、“袭尸”以及“治棺椁”环节。

所谓“沐浴”,顾名思义就是在死者逝世后为其洗净身体。而皇帝离世后的沐浴环节则更为讲究。

沐浴所用的汤水主要是“米汤”,就是用淘米水煮制而成的汤水,并在其中加上香料。

为皇帝实施的沐浴环节还包括了清洗、理发、净体等多项流程,目的就是确保亡者能够干净体面的离世,以及尽可能的保证尸身不要轻易腐坏。

接下来就是“袭尸”环节,为皇帝穿衣加服,加盖袭被,以尽可能保护尸身暴露在外的皮肤,避免空气中污浊之物的侵蚀腐坏。

“治棺椁”,就是为皇帝制作棺椁以存放尸体了。

丧礼中的葬具有棺和椁两种,二者都是用来保存尸体的。其中,棺通常用来直接存放尸体,而椁则是套在棺木外面的外棺,起到一个双重保护的作用。

而礼法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社会,棺椁的层数也有着严格的区分,历来存有“天子之棺四重”的说法,重重棺椁保护之下,自然更能够保护皇帝的尸身能够长时间停柩不腐了。

而棺木外层通常还会刷上一层油漆,也是为了起到保护棺木,抵御外界侵蚀的作用,一般来说,刷的漆层越厚,它所能起到的保护功能也就越好。

《礼记·檀弓上》中就有记载,称“君即位而为椑,岁一漆之,藏焉。”也就是说,更为讲究的皇帝从自己即位时就会开始为自己准备棺材,每年刷一次漆,直到临终使用。

治丧之仪的多重保护之下,倒也能很好地保护皇帝的尸身不腐了。

当然,除了这些必备丧礼流程之外,古人也会采取额外的工序来保护皇帝的尸身。

比如将五谷干炒,然后将这些炒制过的谷物均匀的撒在棺椁四周,棺首和棺尾各放置一筐炒制过的谷物,两周分别放置三筐,用这些谷物来吸引虫蚁蚍蜉,避免这些蚁兽侵袭尸体。

《周礼·地官》中也有记载,道是在丧礼期间,需要熬制大量的五谷,用于错落有序的撒在棺椁四周,也就是所谓的“熬谷者,错于棺旁,所以惑蚍蜉也。”

唐代时候沿袭周礼,还会在皇帝的棺椁上张盖缯布,用来遮蔽灰尘。

由于丧礼全过程都供奉有大量的烛火,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有些朝代还会在皇帝棺椁上方搭建起一个涂满泥巴的木头架子,目的是就是避免突发火灾等意外情形。

可以说,古人已经竭尽各种办法来确保皇帝尸身在停柩待葬期间不腐了,甚至连火灾这样概率极为微小的事情都考虑其中。

重重严防死守之下,皇帝停灵数月乃至数年尸身不腐,倒也理所应当了。

旧社会河北中部、南部丧葬习俗

旧社会,河北中部、南部丧葬仪式,带有十分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一般分停灵、报庙、守灵、吊唁、烧纸、入殓、送门幡、辞灵、出殡、谢孝、圆坟、烧期、上坟等流程。

(六)入殓

入殓是把死者放进棺材里。入殓的时间,各地风俗不相同。有的是当天下午,有的是第二天,有的则出殡那天入殓,有的村俗是,夫妇有一人健在,则不能双日入殓。

棺木(俗称“寿木”、“屋”)材质一般为柏木,杨、柳木为次,但不用椿木、杜木。富足户有用柏木为棺,外套杨木者,俗语是:“柏木棺材杨木套,十二个鼓手吹打着”。

入殓前,先用白纸或白布、红布将棺材内壁裱糊,底面撒上柴灰,有的撒三色或五色粮食,但不用麦子、谷子、黍子、稷子。上铺烧纸,子女们摆放七枚或十五枚铜制钱,一边单数,一边双数,俗称“垫背钱”,上铺褥子,准备安放尸体。

入殓时,要孝子或最近的男性亲友抱头,其他人抬腰和腿往棺材里放。这时,死者的亲属不能哭,尤其不能掉到死者身上眼泪,俗称怕“鬼魂不走了”,“不能让死人带着活人的泪走”。

将死者放入棺材后,面朝上,揭去草纸,将蒙在死者身上的布拉到胸口处,剪去上边两个角,去掉拌脚绳,头两边和手脚处用白布或死者的其它衣服,裹上新旧棉絮卡紧,死者的儿女们便给其梳头、洗脸、照镜子,都是礼节性的比划。还要给死者口中含上用红线串着的铜制钱,制钱荡至胸前,给死者手中放上用面粉做的棒和小圆饼,俗称“打狗棒”、“打狗饼”。安排完毕,礼相即问亲友:“还有看的吗?没看的就盖盖了”。之后,本家人举哀,亲友吊唁,帮忙的人盖棺、钉棺,盖棺时,缝中压上用线捆成的五色布条。有的村俗是,死者的子女或其他至亲在入殓前没赶到,则只盖棺,不钉钉,待他们看了死者后,再钉钉。

封棺后,在棺材前摆放供品、香案、蜡烛等。在棺木前贴一寿字(有的做成棺材就写上寿字了),尾部贴莲花,两侧贴纸剪的金银元宝、八仙人,顶部放纸糊的金升子、银斗、金砖、摇钱树,还要在棺木中心扣一布瓦,俗称“护心瓦”等。继而将糊的纸幡也放到棺材前。

原来箔子上铺的褥子,要扔到房上。

(七)送门幡

又称“送路”、“送山”。意思是送死者的鬼魂去其归宿地。有的往传说的阴曹地府—丰都城送。

送门幡的时间,一般在入殓这天晚上进行,除近亲外。一般亲友就不参加了。这天下午即着手准备晚上“送山”的用品,如:用秫秸裹上麦秸绑两条六,七米长的火把,引路照明,购置或糊制纸马、纸牛、纸轿,糊钱裕子,绑钱捆等。

民俗是死者是男的则买纸马,是女的则买纸牛,称女的在人间浪费的水太多了,到阴曹地府后,阎王要罚其喝脏水,死者则可以让牛代喝。买的牛、马和轿都带有纸糊制的个头很小的纸人,牛、马上各一个,称“牛娃”、“马童”,轿上是五个,除两个轿杆处前后各放一个外,还有个一般画成女像的“童女”,专伺奉死者。这些人都给起上名字,写到身上。如:服支、听说、听话、顺心、能跑、能行等。

在给死者糊的钱褡子中,或轿内,要写一路程单,一般写法是:

路程单

兹有x省x县x乡x村xxx,奉命前往冥府,随行携带有宝马x匹(或神牛x头),官轿x乘,黄金万两。过往山川、渡口、城门、庙旁等处,神鬼不得阻拦。如有违者,天神不佑。

XX村乡亲奉太上老君敕令.

X年X月X日

吃晚饭后,要给纸牛、纸马、纸人“开光”,做法是:点上香,如对纸人“开光”时,一边比划某部,一边念叨;

“开开开,开眼光,看四方。

开开开,开鼻子光,闻四方。

开开开,开耳朵光,听四方。

开开开,开嘴光,吃四方。

开开开,开手光,拿四方。

开开开,开腿光,走四方。

开开开,开心光,亮堂堂。”

给纸牛和纸马“开光”时,大致相同。

开光后,即给纸人脖子上挂馒头片,让牛马“喝水”、“吃草料”,准备上路。

送门幡前,还有一番祭奠仪式。先有孝子到胡同口剪下播来,背在身上去土地庙,俗称“托魂”。到庙后,点着纸,磕头后,即念叨:“请xx回家去吧,村里老少爷们等着给你送行哩。”一路念叨着回家后,将门幡放到灵棚前预先摆好的太师椅上。有的户在门幡两旁各放一个纸制的“童男童女”。之后是请死者的“灵魂”吃茶吃酒。孝子、孝女或儿媳等人为其“梳头、洗脸、照镜子”,边说边比划梳洗动作。随即为其烧香,有的则投香,即立甩,不一根根的插。接着,便是孝子、孝女等人由吹鼓手伴奏行祭。同时,还要煮一些水饺,除供奉死者外,还要让看热闹的大人孩子吃,称“吃后不害怕”。

自晚饭前开始,鼓乐手在房外大吹大擂,吹奏、卡戏、唱戏,为死者生前爱好点戏曲节目,作为对他的慰祭。看热闹的人也很多,直吹唱到“送山”时。

家中为死者灵魂上路的事安排完毕,即由吹鼓手在前,孝子们背着门幡,其他人拿(拾)者纸轿,马等相随,拉着点燃的火把,为死者送行。有的村庄路上只念叨:给xx送行哩!有的村则由礼相喊着“第一程谁送了”孝子文等人即答:“我送。”如此问答,要送十二程,要赶上闰月,要送十三程。

走到村外十字路口处,拿着火把的人要用火把划一城,并留下“城门”。抬水的人即随着火把划的圆圈,用水筲倒些水,称是“护城河”。然后,放一个带来的布瓦。孝子将门播放入轿中,和其他陪灵的人跪下等着。将纸轿、纸马等放入“城中”点燃,随即用抬水的杠子和火把将轿子等凑到一块燃烧,待烧的差不多时,用杠子一砸布瓦,孝子们就哭着回家。有的村则不哭。但共同一点是都不准回头看,称:怕死者的灵魂不忍离去又回来了,或回头会看到不吉祥的事。

石家庄出台白事新规,这些行为被禁止

近日,石家庄市殡葬协会发出“关于净化环境、文明治丧的通知”,要求丧事活动应当文明、节俭、遵章、守礼,不得妨碍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不得影响市容环境卫生,不得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通知明确指出,主城区内(长安区、高新区、新华区、桥西区、裕华区)丧事活动禁止在广场、公路、街道、学校、小区通道等公共场所搭设灵棚、摆设花圈、奏放哀乐;禁止在公路、街道及公共场所抛撒纸钱,妨害公共安全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禁止鼓号奏乐、高声播放哀乐等扰民行为;禁止出殡车辆排长队、超慢速行驶,影响公共交通秩序。凡违反相关规定的,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石家庄市民政局关于经营性公墓

为加强公墓建设管理,保障我市居民的殡葬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民政部《公墓管理暂行办法》和河北省《殡葬管理办法》,现将石家庄市合法的经营性公墓公告如下: 

公墓名称墓园地址邮编联系电话
燕赵龙凤园鹿泉市山尹村镇东郭庄村北05022182239886
天安堂纪念园井陉县上安镇岳家庄05030080690969
正定常山陵园石家庄市学府路121号05002188753042
平山县古中山陵园平山县三汲乡访驾庄村北东灵山05040082885558

石家庄市殡仪馆遗体整容师李元茜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双手还逝者安详的面容,留住其最后的美丽,诀别至爱永享安然,他们就是遗体入殓师。“入殓师让已经冰冷的人重焕生机,给其永恒的美丽。”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就有这么一位女性遗体入殓师,她就是李元茜。

  李元茜是个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80后,曾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毕业至今就职于石家庄市殡仪馆,高级遗体整容师,2017年全国第七届殡葬整容防腐职业技能竞赛获二等奖,曾四次获得优秀职工称号。李元茜知性内敛,责任感强,勤勉敬业,积极向上,工作上毫无怨言,踏踏实实干工作,为了将逝者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亲人而不懈努力着。

  李元茜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和朴实良好的家风。她的爱人是她的初中同学,可谓是两小无猜,能够理解殡葬这份职业并默默地支持她,她的父母也是淳朴的退休工人,理解帮助着她,她四岁的女儿更是聪明可爱。李元茜的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和正能量,并感染到身边的每个人,因为目睹了更多的生死离别,她比一般的女性更热爱生活,更懂得珍惜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这就是李元茜,为每一位逝者默默服务的殡仪职工,我们的最美殡葬人。

中国殡葬协会党支部到石家庄市殡仪馆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

10月11日,中国殡葬协会党支部到石家庄市殡仪馆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李建华与部分党员和群众一同参加调研。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石家庄市殡葬协会会长赵益农及相关负责同志陪同调研。调研期间进行了工作座谈,河北省民政厅巡视员庞连兴,河北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副处长尹学广,石家庄市民政局局长左力鸥,副局长孟慧贤等参加座谈。  

调研期间,中国殡葬协会一行参观了石家庄市殡仪馆告别厅、火化车间、业务大厅等硬件设施。

参观结束后,中国殡葬协会与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进行了工作交流,了解了当地殡葬工作概况,包括惠民殡葬政策落实及殡葬服务等情况。

李建华、赵益农进行工作交流
赵益农表示,石家庄市殡仪馆是市内唯一的市级殡仪馆,年火化量超过1.3万具,每年的工作量基本与市民殡葬服务需求持平。省民政厅,市民政局高度重视殡仪馆建设,加强硬件设施条件,开设守灵等服务业务,进一步满足了市民对殡葬服务的需求。下一步,石家庄市殡葬管理处将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继续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学习工作,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宗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殡葬服务。随后,中国殡葬协会一行与河北省民政厅及石家庄市民政局相关领导进行党建工作座谈。

中国殡葬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 李建华

河北省民政厅巡视员 庞连兴
庞连兴介绍,近几年来,河北省民政厅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组织各市、县学习民政部及相关部门联合印发的有关行业政策和发展要求,从强化自身,服务为民,提高水平,压实责任等方面,推进绿色殡葬,惠民殡葬等各项工作。目前,河北省城市地区遗体火化率已基本达到百分之百,但由于殡葬服务市场秩序有待加强,农村地区火化率不高等问题,致使河北全省的殡葬服务水平和改革进度难以快速提升和推进。庞连兴提出,省民政厅将加强各市、县的殡葬服务单位建设,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满足人民群众对殡葬服务水平的需求入手,不断强化殡葬服务水平和能力,同时,要进一步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搭建平台,凝聚力量,通过各种渠道组织殡葬服务单位向全国优秀殡葬服务单位学习借鉴工作经验,动用各方力量,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殡葬工作的期待。李建华对河北省殡葬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赞扬,同时认为,当前国家成立70周年余热未散,爱党爱国之风吹遍全国,作为殡葬服务单位的党组织,要时刻牢记肩负的重要使命,坚定理想和信念,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弘扬奉献精神,尽所能的解决百姓所需。李建华强调,殡葬改革是国家系列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国家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更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民生底线和群众的生死红线,守住这条红线和底线是我们每个殡葬工作者的责任和任务,我们要时刻铭刻于心,实践于行,把殡葬这项兜底性强、基础性强的工作抓好做实。河北省民政厅、石家庄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殡葬协会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座谈。